跳脫濾鏡:黃金、美元與儲備資產的未來新秩序
大家好!最近黃金價格的表現真是讓不少投資人跌破眼鏡吧?總是聽人說「股市崩盤黃金也會跌」、「美元漲黃金就跌」,但近期的市場走勢似乎正在挑戰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今天,我想帶大家一起深入探討黃金、美元以及全球儲備資產之間的複雜關係,特別是回顧一段重要的歷史:美元與黃金的脫鉤,以及它如何引導我們理解當前正在發生的「去美元化」浪潮。我覺得,只有真正理解這些歷史脈絡與深層結構性變化,才能看清楚黃金在未來金融世界中可能扮演的新角色。
別被近期經驗騙了:黃金與股市的真實關係
投資市場裡,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犯一種錯誤,叫做「新近度偏見」(Recency Bias)。簡單說,就是我們太容易被最近發生的事情影響判斷。很多朋友覺得「股市崩盤時貴金屬必跌」,這個印象可能來自於2008年金融海嘯或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的市場表現。當時確實出現了所有資產(包括股票和貴金屬)一起被拋售換取現金的情況。
但我想說,這只是過去十幾年的特殊情況,並不代表永遠如此。
回到過去:滯脹時期的黃金逆襲
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一點,看看更久遠的歷史,你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像是在1970年代,那是一個充滿「滯脹」(Stagflation,經濟停滯+高通膨)的年代。當時的股市表現非常差勁,但你知道貴金屬怎麼了嗎?黃金和白銀可是逆勢大漲!特別是在1973-1974年那段時間,股市大幅下跌,但黃金和白銀卻是強勁上漲。兩者之間呈現的是非常明顯的負相關性。另一個例子是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後的2000-2002年,股市經歷熊市,但貴金屬同樣表現優異。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的分析師Jordan Roy-Byrne也特別強調了這段歷史,認為過去15年的數據對理解黃金與股市的關係其實是具誤導性的。
我覺得這很重要,這告訴我們,黃金與股市的關係並非鐵板一塊,而是會隨著宏觀經濟環境而改變。
當前情勢:哪個時代的腳步?
那回到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跟1970年代有沒有相似之處?如果存在潛在的滯脹風險,或者全球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那麼1973-1974年黃金與股市負相關、黃金優於股票的模式,重演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近期在全球股市並非全面崩盤的情況下,黃金卻展現出強勁的突破行情,甚至帶動了白銀及初級貴金屬股票(比如巴倫金礦指數)的表現受到看好。
我個人傾向於認為,當前的宏觀背景,讓黃金的表現邏輯更接近歷史上那些「混亂」或「不確定」的年代,而不是過去十幾年那種相對平穩的擴張期。
從強制脫鉤到微妙牽動:美元與黃金的百年糾葛
說到黃金和美元,它們的關係可謂愛恨交織,而且有一段非常關鍵的歷史轉折點,那就是1971年。
布雷頓森林的瓦解:1971年的關鍵轉折
在1971年之前,全球金融體系大致遵循「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核心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再與美元掛鉤。美元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因為各國可以按固定價格(每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然而,隨著美國在越戰中的開銷增加,以及經濟的擴張,美國印製了大量美元,導致其黃金儲備相對不足以支撐所有可能提出兌換需求的美元。簡單說,就是「美元太多,黃金不夠換了」。當其他國家開始擔心美元超發並要求兌換黃金時,美國面臨巨大的壓力。
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做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關閉黃金窗口,暫停美元兌換黃金。這個決定標誌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徹底崩解,美元與黃金之間長達幾十年的固定掛鉤關係正式結束,進入了浮動匯率時代。
脫鉤後的典型互動:美元強則黃金弱?
雖然脫鉤了,但由於黃金在全球市場上通常以美元計價,加上美元和黃金都被視為某種意義上的「避險資產」,兩者的價格在多數時候呈現反向關係。當美元走強時(美元指數上漲),持有其他貨幣的投資人購買黃金會變貴,需求可能受到抑制,黃金價格容易下跌;反之,當美元走弱時,黃金對非美元投資人來說變得便宜,需求可能增加,支撐金價上漲。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常說「美元是黃金的定價貨幣」,美元的強弱會直接影響黃金的相對吸引力。
避險與基本面共振:何時金價美元同漲?
不過,事事無絕對。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比如全球金融危機、地緣政治風險急劇升級時,市場的避險情緒可能達到頂點,資金會一股腦地湧向所有被認為是安全港的資產,這時候美元和黃金可能出現同漲的情況。
回想一下原始資料提到的當時情況(雖然具體時點可能有所變動),分析師判斷美聯儲可能暫停加息,這通常對美元是個壓力;同時,當時存在巴以戰爭等地緣政治緊張因素,這又會提升黃金的避險需求。在這種特定的基本面和避險情緒疊加下,美元的上漲空間被認為受限,而黃金受到支撐,投資黃金看起來就更具吸引力。
了解這些微妙關係,對於進行外匯或貴金屬交易非常重要。如果你對捕捉美元或黃金的價格波動感興趣,或許可以考慮尋找一個能同時提供外匯交易和貴金屬CFD(差價合約)交易的平台。像Moneta Markets 億匯這類受監管的經紀商,通常會提供這些資產類別的交易機會,讓你在分析美元和黃金關係變化後,有工具可以執行你的交易策略。不過請記住,任何交易都涉及風險,務必在充分了解產品和市場後再進行。
「去美元化」浪潮下的黃金大翻身
近年來,「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這個詞在全球財經界被越來越頻繁地提及。這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而是一個正在進行且加速的趨勢。
不再是狼來了:去美元化已加速
「去美元化」指的是一些國家或經濟體試圖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包括在國際貿易中更多地使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將外匯儲備從美元資產(如美債)轉移到其他資產等。這個趨勢其實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但為什麼近幾年尤其受到關注呢?關鍵的催化劑,我覺得是2022年俄烏衝突後發生的事情。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的金融制裁,包括凍結其美元儲備和將部分俄羅斯銀行踢出SWIFT國際支付系統,讓許多非西方國家意識到:美元和美元體系可能被武器化,用作地緣政治工具。
這讓很多國家開始擔憂自己手中龐大的美元儲備或對美元的依賴可能在未來面臨類似風險,於是分散儲備資產、減少對美元依賴的需求變得空前迫切,且正在加速進行。
誰是去美元化的最大贏家?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大家要減少美元儲備,會轉向什麼呢?是歐元?日圓?人民幣?還是其他貨幣?目前看起來,並沒有一個單一的法定貨幣能完全取代美元的地位,因為它們也面臨各自的經濟或政治限制。
在這個過程中,黃金脫穎而出,成為最主要的受益者!
為什麼是黃金?因為黃金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負債,它具有內在價值(儘管這點有爭議,但至少它不是基於特定政府信用的貨幣),並且在全球範圍內被普遍接受為一種價值儲存手段。在各國尋求儲備多元化、規避單一貨幣風險的過程中,黃金的吸引力自然大幅提升。
央行的瘋狂買入:黃金儲備的結構性變化
去美元化趨勢最明顯的體現之一,就是各國央行的行為。過去幾年,全球央行一直是黃金市場上最主要的淨買家。它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金價上漲時就賣出,而是在不斷買入,而且是大量買入。這導致了全球官方儲備資產結構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
根據資料,黃金在全球官方儲備中的佔比正不斷提升,而且已經超越了歐元,成為僅次於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官方儲備資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不僅反映了央行對美元風險的擔憂,也顯示了黃金作為儲備資產的地位正在快速提升。
以下表格大概呈現了這個趨勢(假設性的數據,用來說明概念):
年份 | 美元佔全球官方儲備 (%) | 歐元佔全球官方儲備 (%) | 黃金佔全球官方儲備 (%) | 其他資產佔比 (%) |
---|---|---|---|---|
2010 | 65% | 25% | 5% | 5% |
2020 | 60% | 20% | 10% | 10% |
現在 | ~55% | ~18% | ~13% | ~14% |
*注意:以上為簡化示意數據,實際數據隨時間變動且來源不同會有些差異,但趨勢是美元和歐元佔比下降,黃金及其他資產佔比上升。
黃金的未來展望:吉芬商品還是儲備霸主?
基於央行持續買入、去美元化加速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居高不下的情況,一些分析師提出了更有趣的觀點。
黃金是「吉芬商品」嗎?探討價格與需求的弔詭
你可能聽過經濟學上的「吉芬商品」(Giffen good)概念,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商品,它的需求量竟然會隨著價格上漲而增加,而不是通常的隨價格上漲而減少。這聽起來很反常識,但有分析認為,在當前這個特殊時期,黃金可能展現出類似吉芬商品的特徵。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央行和一些主權基金的購買行為可能並不像普通投資人那樣對價格敏感。對他們來說,購買黃金更多是出於戰略或分散風險的需求,而不是賺取價差。當金價上漲時,他們可能認為這是全球風險增加的信號,反而更覺得需要增加黃金儲備來對沖,於是會繼續買入,甚至因為價格上漲而加速買入,以防未來更貴。這種「價格越高越想買」的心理和行為,就可能讓黃金表現出吉芬商品的屬性。
超越歐元之後,下一個目標是美元?
黃金已經超越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官方儲備資產,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成就。但這個趨勢會就此停止嗎?
部分更為大膽的分析預測,如果當前「去美元化」和央行增持黃金的趨勢不變且持續加速,黃金甚至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例如到2030年左右),超越美元,成為世界各國央行最首選的儲備資產!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天方夜譚,畢竟美元的地位根深蒂固。但考慮到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主要經濟體之間關係的緊張,以及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和支付工具潛在的「武器化」風險,各國努力尋找美元替代品的動機非常強烈。而黃金,這個從古至今都被視為財富最終形式的資產,似乎正在重新奪回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核心位置。
結語:重新認識黃金的價值
總結一下,我認為我們現在正面臨一個重新定義黃金價值的時代。它不再僅僅是通膨對沖或個人避險工具那麼簡單。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以及央行戰略性儲備轉移的大背景下,黃金正在重新被確立為一種重要的核心儲備資產。
了解美元與黃金從過去的掛鉤到現在的複雜互動,理解央行行為對金價結構性影響,以及思考黃金潛在的「吉芬商品」特性和挑戰美元儲備地位的可能性,對於我們規劃未來的資產配置至關重要。別再用過時的眼光看黃金了,它的故事,才剛進入新的篇章。
常見問題解答 (FAQ)
不一定。雖然在某些時期(比如過去十幾年)黃金和股市可能都隨著風險偏好同向變動,但在歷史上許多重要時刻(例如1970年代滯脹期、2000年初股市熊市),黃金與股市呈現負相關,黃金能在股市下跌時逆勢上漲。兩者的關係會受宏觀經濟環境、通膨壓力、避險情緒等因素影響。
由於黃金主要以美元計價且兩者都常被視為避險資產,在多數情況下,美元價格和黃金價格呈現反向變動的趨勢。美元強勢通常壓抑金價,美元弱勢則支撐金價。但特殊時期(如全球性極端危機)或特定基本面影響下,兩者也可能出現同向變動。
「去美元化」是指一些國家試圖減少對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和主要儲備資產的依賴。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擔心美元被「武器化」的風險,許多國家(尤其是央行)開始將儲備資產從美元轉向其他資產,而黃金因其非主權性、普適性和價值儲存屬性,成為「去美元化」趨勢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被央行大量買入。
央行大量買入黃金的主要原因包括:響應「去美元化」趨勢,將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以降低對單一貨幣(特別是美元)的依賴和相關風險;對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擔憂,將黃金作為一種終極的避險和價值儲存資產;以及可能基於對未來法定貨幣體系穩定性的考慮。
目前黃金在全球官方儲備中的佔比已顯著提升,並且已經超越了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官方儲備資產。一些分析預測,如果當前央行持續增持黃金和去美元化的趨勢不變,黃金有可能在未來(例如到2030年左右)挑戰並超越美元,成為世界各國央行最首選的儲備資產,但這仍是一個有待觀察的長期趨勢。
- 期貨交易策略2025:航向深藍市場的致勝羅盤全攻略 - 2025 年 7 月 6 日
- 你的黃金觀念過時了?黃金美元脫鉤後,儲備資產正迎來新巨變 - 2025 年 7 月 6 日
- 紐元/美元2025:非農強勁VS貿易休兵!十字路口紐元走勢預測 - 2025 年 7 月 6 日